因为取暖使用气量急剧上升,每年冬季,都是陕京线供气最紧张的时刻,而我省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正是陕京天然气管线。
记者探究天然气短缺现象频发的原因后发现,天然气价格改革是绕不开的话题。
天然气供需矛盾持续紧张
12月初,我省多地气温骤降,居民用气大幅攀升,天然气短缺现象再度拉开帷幕。保定、邢台等地相继出现出租车、公交车加气难现象。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的天然气消费量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天然气供需缺口也不断增加,目前“气紧现象”不仅在多地加气站出现,天然气上游企业为了保证居民用气,11月中下旬就开始对下游工业用户企业用气量进行限制。
我省大部分所用天然气来自中石油的陕京天然气管线。陕京天然气管线被称为“首都生命线”,由三条管道构成,起自陕西靖边,途经山西、河北、山东、天津,终到北京,是北方地区最主要的天然气管线之一,自1997年陕京一线向北京供气以来,陕京线输送的天然气一度占北京总用气量的95%以上。一旦遭遇寒潮等恶劣天气,“保障北京供应”也就成为中石油所必须接受的“死命令”。
虽然按照设计要求,陕京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极限是每天6900万立方米,但在通常情况下,陕京管道系统向北京的最大供气能力也仅为每天4900万立方米。不过,由于强劲的需求,这个“通常”数字在2010年已被突破。北京尚且如此,管线沿线其他地区的供气形势可想而知。“一到冬季,我们就要不断跑上游天然气批发商去要用气指标。”12月17日,我省一家天然气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说这话时,他刚刚从北京出差回来。
“2010年,公司订购量是9050万立方米,实际配给量是8814.07万立方米;去年订购了1亿立方米,最后的配送数据显示是9819万立方米。”保定燃气总公司负责人介绍,2012年8月,保定燃气总公司向中游天然气提供商——— 河北省天然气公司提出了1.3亿立方米的订购量,但今年采取“每隔10天一申请”的措施,最终数量还无法统计。
我省天然气价格改革将被提上日程
随着天然气需求爆发式增长,供气企业身上的重担也在不断增加。“不过,目前承担价格低位的压力主要是上游企业。”我省一家燃气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的是国家指导价,跨省输送费用也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而城市输配价格由省一级价格主管部门管理,中下游企业所需要做的就是控制好内部管理成本。”
据了解,一方面,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正快速攀升,2010年时仅15%,到2015年将飙升至35%;另一方面,国内气价长期处于低位,使得大型进口企业不得不面临每年数百亿元的气价倒挂亏损。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多年以来,天然气价格调控不到位的后果之一是导致企业没有自我预调峰的动力和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天然气短缺现象的出现。同时,业内人士也认为,天然气价格改革不到位,致使进口天然气价格倒挂严重,造成供需矛盾。“在目前的价格体系之下,谁建调峰设施谁就要承担责任。因此在新的定价机制出台之前,天然气公司是赔钱的。”河北天然气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我国天然气资源在储量、产量还是管道输送上,都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公司来经营。
业内人士以为,由于天然气市场缺乏竞争性,甚至存在“占而不勘”的现象,严重影响天然气的生产,造成对进口气依赖的增长。当天然气价格上涨至高位时,进口量减少,这也是造成天然气短缺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自去年12月26日起,天然气价格改革已在广东、广西试点,下一步,就是要继续扩大试点范围。近日,省物价局出台《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改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将研究制定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办法,理顺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积极探索天然气按热值计价和阶梯气价政策列入工作计划,紧跟国家能源资源政策改革脚步。
“这也预示着,我省天然气价格改革将被提上日程。”业内相关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