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元氏县下汪村小社微工厂里机器声与交谈声此起彼伏,十几位村民利用闲暇时间在工厂里忙碌着。2024年10月,元氏县民政局重点扶持的民生项目——下汪村小社微工厂正式落地,并成为乡村微工厂模式的典范。依托本地资源与劳动力优势,以弹性化生产方式和贴近村民生活的特色加工为亮点,成为推动村域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引擎。
该微工厂立足本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通过整合灯笼、钥匙链、小电灯等传统手工订单,以及门帘、床单、多样式围裙等缝纫类产品,构建起“订单引入—村民加工—成品输出”的完整产业链条。与传统工厂不同,下汪村小社微工厂采用“灵活工时+按件计酬”模式,村民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驻厂工作或居家加工,兼顾家庭责任与经济增收。目前,微工厂已稳定吸纳16名村民及困难就业群体,涵盖全职宝妈、留守妇女、残疾人士等多元群体,人均月增收达800~1500元,切实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走进下汪村小社微工厂,400平方米的院落内,缝纫机轻快的嗡鸣声与村民的谈笑声交织成独特的“乡村生产曲”。工作车间内,7台缝纫机整齐排列,缝纫工人们专注地缝制着布艺门帘,指尖翻飞间,一个个精致的成品迅速成形。“这些收纳袋的订单来自本地的外贸公司,我们每天能完成近万件,多劳多得,手脚麻利的人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负责人李大姐介绍道。另一侧,几位年长的村民正细致地将门帘成品分类打包,60岁的张婶乐呵呵地说:“我年纪大了,出远门打工不方便,在这儿既能赚点零花钱,又不耽误带孙子,每天干完活还能和姐妹们聊家常,日子过得有盼头!”
项目负责人介绍说,下汪村小社微工厂的诞生,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在于其对乡村社区的深远影响。村民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家庭收入结构得以优化,妇女地位显著提升。同时,微工厂的集聚效应带动了村内基础设施改善,促进了邻里协作与互帮互助,乡村治理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