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温36℃感觉“奇热” 人们越来越不耐热了
专家说,“孵空调”使耐热力下降,依赖空调使人更怕热;高温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超市下午唱起“空城计”
过去的五天里,石家庄市最高气温分别是32.7℃、35.2℃、38.7℃、35.3℃和36.6℃。但感觉上,“热”已经不足以形容这天气了,或许用“烤”更形象些。城里人有的不出空调屋、有的进山避暑……是不是现代人越来越不“耐热”了?中医专家崔淑华分析说:“从生理方面讲,长时间‘孵空调’让人耐热力下降。”
石家庄天气“热”情似火
周末依然热,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减少室外活动
刚进入七月,市民就普遍感受到了盛夏的“热”情似火。对于持续的高温天气,石家庄市气象台频发高温预警。
强暖气团+焚风,想不热都难
昨天,省城又是一个最高气温超过36℃的高温天。这已经是进入本周以来连续第五个高温日了。记者从市气象台了解到,过去的五天里,省会最高气温分别是32.7℃、35.2℃、38.7℃、35.3℃和36.6℃。那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持续的高温天气呢?对此,气象专家解释说,本周,强暖气团迟迟不肯离去,再加上省会特殊的地理位置,有时候刮起的偏西风形成了焚风效应,这更是“火上浇油”,省城气温想不高都难。
地面温度有时比百叶箱高30℃
“感觉都到四五十度了,怎么预报的没那么高啊?”昨天,陈先生说出了压在心底的疑问。
对此,专家解释,气象部门播报的气温,是指避免阳光直射、通风的草地上,距离地面1.5米的白色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选取这样的一个行业标准,是因为距离地面1.5米空气的温度,更符合人们呼吸到的、感受到的实际温度。而地面或者车顶上的温度则是直接在太阳照射下物体表面的温度。
据了解,陕西省气象局曾做过一个统计,一般来说,地面最高气温要比百叶箱中的最高气温高22℃至30℃。
五天3个高温预警,周末还是挺热
五天三个高温预警信号:7月2日发布的高温橙色预警信号、7月3日发布的高温红色预警信号,以及昨天的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双休日,太阳依然很眷顾省会。根据最新气象信息,今天,预计省会是晴间多云的天气,最高气温36℃。明天,也许空中云量会有所增加,但气温也不会太低,可能会达到34℃。
气象专家提醒市民,天气闷热,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上午10时到下午4时,不要外出运动或长时间停留。(记者崔虹)
现代都市人是不是越来越不耐热了
中医专家说,“孵空调”让人耐热力下降,对空调的依赖性强会更“热”
“奇热无比,身体根本就受不了!”29岁的张先生最近几天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字:“热”!连续几天,记者相继询问了数十位市民,结果发现和张先生有同样体会的占到了六成以上。
是不是现代的都市人越来越不“耐热”了?记者就此采访了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崔淑华。崔淑华分析说:“从生理方面讲,长时间‘孵空调’让人耐热力下降。空调房的温度一般保持在27℃左右,是适宜人生活的环境温度。但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人很少流汗散热,对于环境温度变化的调节功能也就下降了。”
崔淑华认为,当温差超过10℃,人体体感会相当不适。如果频繁进出室内外,温度不断改变,时间一长,抵抗力将明显下降。易头痛,也易感染疾病。
崔淑华说,除了生理上的因素外,空调的频繁使用对人的心理也有一定影响。在没有空调时人更容易急躁,感觉越来越热,这也是人越来越不耐热的原因之一。
崔淑华建议,中医讲“天人合一”,皮肤就是最好的温度调节器,出汗是最好的散热方式,在清晨或傍晚气温不是太高、阳光不是太强时,人们可以考虑到室外活动一下,让自己出点汗,使自己适应一下温度较高的天气。(记者王凤伟)
白天高温炙烤晚上购物加蹭凉
省会超市下午几近“零销售”,晚上营业额占全天一半多
石家庄持续的高温,加上午后太阳的炙烤,不少市民尽量选择避开下午最晒的时候出门,这也使得不少超市在下午2点到5点之间接近于“零销售”。不过到了5点以后一直到晚上闭店,超市客流集中爆发,市民购物、遛弯加蹭凉,超市晚上的营业额占到全天一半以上。
北国超市怀特店的总经理刘辉看着电脑上的营业额有些发愁:都快下午五点了,营业额只有40多万元,尤其是从下午2点开始,近三个小时的销售接近于零。
不过让他欣喜的是,从五点开始,超市客流开始增多,尤其是五点半以后,收银机开始不停地工作,到晚上闭店时,他看着100多万元的销售额终于松了口气。“这两天都是这种情况,下午没人,晚上爆满。”刘辉介绍说。
据了解,根据市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各大超市都在晚间加大了促销力度,尤其是生鲜商品促销力度大。
过去的五天里,石家庄市最高气温分别是32.7℃、35.2℃、38.7℃、35.3℃和36.6℃。但感觉上,“热”已经不足以形容这天气了,或许用“烤”更形象些。城里人有的不出空调屋、有的进山避暑……是不是现代人越来越不“耐热”了?中医专家崔淑华分析说:“从生理方面讲,长时间‘孵空调’让人耐热力下降。”
石家庄天气“热”情似火
周末依然热,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减少室外活动
刚进入七月,市民就普遍感受到了盛夏的“热”情似火。对于持续的高温天气,石家庄市气象台频发高温预警。
强暖气团+焚风,想不热都难
昨天,省城又是一个最高气温超过36℃的高温天。这已经是进入本周以来连续第五个高温日了。记者从市气象台了解到,过去的五天里,省会最高气温分别是32.7℃、35.2℃、38.7℃、35.3℃和36.6℃。那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持续的高温天气呢?对此,气象专家解释说,本周,强暖气团迟迟不肯离去,再加上省会特殊的地理位置,有时候刮起的偏西风形成了焚风效应,这更是“火上浇油”,省城气温想不高都难。
地面温度有时比百叶箱高30℃
“感觉都到四五十度了,怎么预报的没那么高啊?”昨天,陈先生说出了压在心底的疑问。
对此,专家解释,气象部门播报的气温,是指避免阳光直射、通风的草地上,距离地面1.5米的白色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选取这样的一个行业标准,是因为距离地面1.5米空气的温度,更符合人们呼吸到的、感受到的实际温度。而地面或者车顶上的温度则是直接在太阳照射下物体表面的温度。
据了解,陕西省气象局曾做过一个统计,一般来说,地面最高气温要比百叶箱中的最高气温高22℃至30℃。
五天3个高温预警,周末还是挺热
五天三个高温预警信号:7月2日发布的高温橙色预警信号、7月3日发布的高温红色预警信号,以及昨天的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双休日,太阳依然很眷顾省会。根据最新气象信息,今天,预计省会是晴间多云的天气,最高气温36℃。明天,也许空中云量会有所增加,但气温也不会太低,可能会达到34℃。
气象专家提醒市民,天气闷热,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上午10时到下午4时,不要外出运动或长时间停留。(记者崔虹)
现代都市人是不是越来越不耐热了
中医专家说,“孵空调”让人耐热力下降,对空调的依赖性强会更“热”
“奇热无比,身体根本就受不了!”29岁的张先生最近几天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字:“热”!连续几天,记者相继询问了数十位市民,结果发现和张先生有同样体会的占到了六成以上。
是不是现代的都市人越来越不“耐热”了?记者就此采访了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崔淑华。崔淑华分析说:“从生理方面讲,长时间‘孵空调’让人耐热力下降。空调房的温度一般保持在27℃左右,是适宜人生活的环境温度。但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人很少流汗散热,对于环境温度变化的调节功能也就下降了。”
崔淑华认为,当温差超过10℃,人体体感会相当不适。如果频繁进出室内外,温度不断改变,时间一长,抵抗力将明显下降。易头痛,也易感染疾病。
崔淑华说,除了生理上的因素外,空调的频繁使用对人的心理也有一定影响。在没有空调时人更容易急躁,感觉越来越热,这也是人越来越不耐热的原因之一。
崔淑华建议,中医讲“天人合一”,皮肤就是最好的温度调节器,出汗是最好的散热方式,在清晨或傍晚气温不是太高、阳光不是太强时,人们可以考虑到室外活动一下,让自己出点汗,使自己适应一下温度较高的天气。(记者王凤伟)
白天高温炙烤晚上购物加蹭凉
省会超市下午几近“零销售”,晚上营业额占全天一半多
石家庄持续的高温,加上午后太阳的炙烤,不少市民尽量选择避开下午最晒的时候出门,这也使得不少超市在下午2点到5点之间接近于“零销售”。不过到了5点以后一直到晚上闭店,超市客流集中爆发,市民购物、遛弯加蹭凉,超市晚上的营业额占到全天一半以上。
北国超市怀特店的总经理刘辉看着电脑上的营业额有些发愁:都快下午五点了,营业额只有40多万元,尤其是从下午2点开始,近三个小时的销售接近于零。
不过让他欣喜的是,从五点开始,超市客流开始增多,尤其是五点半以后,收银机开始不停地工作,到晚上闭店时,他看着100多万元的销售额终于松了口气。“这两天都是这种情况,下午没人,晚上爆满。”刘辉介绍说。
据了解,根据市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各大超市都在晚间加大了促销力度,尤其是生鲜商品促销力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