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都走了,剩下年迈多病的老人,村医薄利很为村庄的未来担心。不少村民都在观望、彷徨,依稀看见眼前有条路,但不知道该怎么走。如何让村民富起来,村支书顾叔军也进行了思考,觉得切实可行的还是养殖业。
总书记到来激发村民脱贫信心
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上午9时许,日头升起了老高,刺骨的寒风在阜平县骆驼湾村掠过。村里的老人们在村西头的戏台旁晒着太阳,津津乐道的话题是习近平总书记踏雪而来给大家带来的喜悦,憧憬着未来他们脱贫致富后的幸福生活,也在畅想着祖祖辈辈与贫困抗争的古老山村,如何实打实地摘掉贫困的帽子。
新年第一天里的骆驼湾
选择在2013年第一天重访骆驼湾村,就是想看看村民们是怎样迎新年的。
上午9时30分,唐荣斌生起炉火,开始准备2013年的第一顿饭:土豆、北瓜、玉米和一盆留了三天的猪肉炖菜。
三天过去了,这锅饭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揭开锅盖时的样子,老两口一直舍不得动。“冬天家里只有土豆、白菜,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上夏天的黄瓜和豆角。”这个愿望唐荣斌同样告诉了习近平。
唐荣斌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加上老伴和孙子,一共七口人。家里只有三亩地,光景好的时候,一亩地能出700斤玉米,每斤玉米1.03元,全家一年收入2800元,再加上老人每个月55元的养老费,总共3460元。
唐荣斌说,他用了两年攒下了2000块钱,可6月份得了脑血栓,大病了一场就花了7000多元。虽然新农合报销70%,自己一共花了2000多元,还是感觉一下子就被掏空了。
积蓄被一场大病花光,“吃上黄瓜、豆角”也就成了唐荣斌的一种奢望。
在58岁的王贵生家门前,当记者问阳历新年家里吃什么时,端着饭碗的王贵生有点不好意思,把碗往里拖了拖。
一块咸菜、一个玉米面干粮和一碗见不到油腥的汤面条。“和平时一样,也没什么好吃的。”王贵生说。
王贵生家里有四口人,小儿子在北京的一家饭馆里打工,趴在炕上吃饭的是25岁的大女儿王娟。“得癫痫19年了。”王贵生说,光每年给女儿看病就得花几千块钱。
王贵生全家的主要收入就是小儿子打工挣的钱,可这些钱基本上成了王娟的医药费。有一次家里实在没钱买药,“断顿”了,还是儿子在北京向同事借钱给家里寄回来。说到这些,王贵生转过脸去擦了擦泪湿的双眼。